今天一班只有一节课,这节课45分钟。我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合作读完了《项链》。这种读课文的方式,我常常采取,虽然合作读比默读占用时间多点,但是学生投入度要高些。并且,对于读书少的孩子来说,这是积累语感的最好的方式。
读课文前,我说,大家边听读边思考,这篇小说带给你什么感想,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谈。
读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思考了新问题:读完结尾,我们大家都知道项链是假的,小说哪些地方留了伏笔,暗示项链是假的。
“路瓦栽夫妇照着盒子上的招牌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了盒子。那既然去珠宝店买珠宝,买的是珠宝,但她只买盒子,这不就有一种‘买珠还椟’的意思了。他们可能只买了盒子,没有买项链。”
“还有一处。他们悬赏招寻项链,却怎么也没找到,可能项链已经找到了,但它根本不是他们要找的‘钻石项链’。”
“对,找到的项链是假的,没法去领赏归还啊。”这一处,我未曾发现,李家运找的这处伏笔给了我惊喜。“你找得很准,读小说读得很投入很细致,对文字也很敏感。”
接下来,宁晓曦回答。她读的课文句子不对,但是分析的对了:“佛来思节夫人都没有打开盒子看看送还回来的项链,她都不在意项链,说明项链可能是假的。”
王翔然又回答:“‘你能借给我这件吗?’‘当然可以。’如果项链是真的话,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可能会犹豫一下,然而却很爽快地答应了,项链可能是假的。”
我补充:“是啊,这是普通人家用十年辛劳才能换来的项链,如果项链是真的,佛莱思节夫人即使很大方,也应该有所嘱咐才对。”
“‘她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感觉自己生在世上就为了这些。’——我觉得人有一个特点,总是很喜欢追求那些自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的永远是最好的。可当所念之物到手时,那种狂热的追求便纵然消逝,于是,其他的东西又成为了自己狂热的追求。人的虚荣心,永远无法被满足,当他们去追求,去满足时,往往会失掉自己原有的、仅有的东西,到头来,自己原本就有的东西,也失去了。”
“是啊,人往往都有一种执念,去追求没有的东西。你能说说玛蒂尔德原本拥有什么吗?”我很投入地听他的解读,也赶紧追问。
“她有着稳定的生活,从吃肉汤,家里有女仆,自己只在家待着就能看出她的生活十分不错,路瓦栽有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她还有一个亲密的朋友,一个爱她的丈夫。”
班里同学开始有了呼应声,肯定对李家运发现这点也很惊叹。我很认同他说的玛蒂尔德的丈夫很疼爱她这点:“是啊,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这是多重要啊。同学们,你们认同吧?”班里同学呼声响起,表示赞同。
“中国有句古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玛蒂尔德如果不那么执着追求自己不存在的东西,就不会丢失项链,就不会过后来那样的十年生活,她最后真的只有失去吗?”我继续追问。
李家运的回答里两次提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便又追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玛蒂尔德是个虚荣的人吗?”
郭晓雨说:“她有虚荣心——‘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的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还有——‘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这些都说明她有虚荣心。”
宋璐瑶:“我认为这里说路瓦栽夫人有虚荣心有点过分,每个人都可以想象自己以后的美好生活,想象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只是自己在心里想象一下就说她有虚荣心,有点不合适。”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继续问“对玛蒂尔德虚荣心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有同学有看法吗?”
宁晓曦和同桌景年臻都举手示意要回答,有迫不及待之势。“不急,一个一个来。”
宁晓曦:“她有虚荣心——‘她没有漂亮衣服,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追求。’”
景年臻说:“我觉得玛蒂尔德是非常虚荣的,但是虚荣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这是人们普遍会犯的错误,人都会追求更美好的东西,他丈夫也一直想买一杆猎枪,在星期天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到南代尔平原去打麻雀,他也有‘虚荣’不满于现在生活的时候,在周末和朋友休闲娱乐,炫耀下自己的新猎枪,但他是用努力工作,去挣来了足够买猎枪的钱,而他的妻子却只是在空想,在做白日梦而已,最后去舞会订做的新裙子还是丈夫舍弃了自己的猎枪,用辛苦工作的钱去买的。所以,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老师,我觉得前面两位同学找的关于文章伏笔不够准确。我认为同学找的在玛蒂尔德还项链时,她的朋友没有打开盒子的细节与借项链时的‘当然可以’这两处不对。因为文中明确说了,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家是非常有钱的,她大可以眼睛不眨地借出项链,因为她们的友情,她选择相信朋友,直接借出项链,也在朋友还项链时不打开盒子。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只买了一个盒子,这才让人感到奇怪,所以我认为李家运讲的那两处才算是真正的伏笔。”
我对景年臻的表现很是惊叹,也与大家一起鼓掌。“没想到我们班有那么多宝藏同学,说得很精彩。敢于质疑、反驳非常好,虽然,我还是坚持我的答案,认为那两处是伏笔。”
这个环节,语文课代表韩雨鑫课后这样记录:景年臻回答问题期间都回答在点上,这使得同学们与老师都赞不绝口,掌声一阵阵响起,景年臻同学还反驳了老师的答案,这敢于质疑的勇气,让我们钦佩不已,接着欢呼声一阵阵,老师也是又惊喜又惊讶。
韩雨鑫说:“在丢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可以跟佛来思节夫人说实话的,既然是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肯定会宽容的,也就知道了项链是假的,这样玛蒂尔德夫妇就不用辛苦打拼这十年了。”
“是,你想的这个角度很好,如果直接向佛来思节夫人坦白,或许就不会劳累这十年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谎,延缓还项链的时间,是谁的主意?”我肯定了韩雨鑫的说法,并且继续追问。
“可见一个男人的决断有多重要。男同学们,你们做决定的时候要慎重。玛蒂尔德本人呢?‘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她有没有自己的主意?女同学们,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理智多么重要。”
“同学们,玛蒂尔德拥有一个条件还算优渥的家庭,有爱自己的丈夫,有大方的朋友,她自身还拥有什么?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之后,有没有想过买假的项链还给朋友?她拥有什么品质?
读完课文后的剩余时间竟然全部都是这堂课的高潮,学生回答的精彩简直让我眼花缭乱又兴奋不已。跟《项链》这篇小说的优质有关,跟学生的优秀有关——有自己的理解,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认知。一个班里有两个这样的同学,就能激起水花,带动其他的孩子。
读完课文后剩余的时间有限,仅仅靠追问,就有那么多问题能够阐述出来。锤炼追问的艺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细读、精读文本,只有这个基础上,学生和文本的联结才会触动老师,老师才会发出能继续触动学生的追问。
比如,李家运说玛蒂尔德追求没有的,忽略拥有的。我的追问“玛蒂尔德拥有什么”,并不是一时兴起的问题,对我自己来说,有一个成熟的答案,才会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多年前,我读到时寒冰对《项链》的解读,几乎要拍案叫绝,前两个班授课的时候,我也是让学生了解了时寒冰的解读,原本是试图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这节课来说,优秀的孩子还是有的,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超出我的想象。我那些绞尽脑汁的教学设计,倒黯然失色了。
有的时候,刻意的教学设计会把自己框住,把学生束缚住,为了一个要抵达的目标,反而老师和学生都放不开手脚,而简单的主问题,若能够遇到一两个可以侃侃而谈的学生,也会激起思维的火花,加上老师适时恰当的追问,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上,真的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孔子说,过犹不及。有时候,要允许自己不存在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允许自己少些预设,说不定,会多些这样没有预约的精彩。
作者简介:石忠冕,济南市章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在语文的世界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个人微信公众号:幽竹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