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护苗筑梦启航”实践团到重安镇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7 03:14:23 作者: 合金饰品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护苗,筑梦启航”实践团到重安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2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群热血青年奔赴乡村的步伐。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5年三下乡“砼心护苗,筑梦启航”社会服务践行团怀揣着热忱与担当,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开启了以支教播撒希望、保卫孩童安全,以环保守护家园,以宣传传递知识,以走访倾听民声的乡村之旅,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13日,志愿者们通过精心准备的PPT、生动形象的动画短片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干货满满的安全知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讲课

  防霸凌、防侵害以及防溺水教育:志愿者结合真实案例,详细讲解了野外水域的危险性、溺水时的自救方法(如保持冷静、仰漂呼救)以及正确施救他人的原则(如“叫伸抛划”,优先寻求成人帮助)。通过模拟演示和互动问答,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的求生技能。

  在课程中,志愿者还以“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身体接触”“学会说‘不’”“如何寻求帮助”为核心。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建立身体界限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学会在遇到不舒服的情况时勇敢拒绝并及时告知可信赖的成年人。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志愿者们化身“绿色使者”,通过展示触目惊心的污染图片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对比,引导孩子们思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同时,志愿者讲解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本节课堂特别设置“垃圾分类小能手”互动环节,为加深小朋友们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趣味十足的“垃圾分类小能手”互动游戏。志愿者们向每位小朋友发放了印有各类物品(如废纸张、塑料瓶、电池、果皮等)的卡片,孩子们应该要依据所学知识,将卡片投入对应的“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分类箱中。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有的孩子还自发组成小组

  互相讨论,共同判断卡片上物品的“归宿”。志愿者们在一旁耐心引导,及时纠正错误分类,并详细解释不同垃圾的解决方法和环保意义。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孩子们不仅快速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更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课间乐融融:游戏架起心灵桥:志愿者们在知识传授之余安排了轻松愉快的课间游戏时间,操场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在“老鹰抓小鸡”游戏中,扮演“母鸡”的志愿者张开双臂,全力保护身后一串兴奋尖叫的“小鸡”,敏捷的“老鹰”则伺机而动,现场气氛紧张又欢乐。“丢手绢”游戏则考验着孩子们的机敏与速度,当手绢悄悄落在身后,被选中的孩子或羞涩或大方地表演节目,赢得阵阵掌声。这些经典游戏不仅迅速拉近了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距离,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更在无形中传递了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的意识。小朋友们的全情投入和高度配合,让整个校园洋溢着纯真与活力。

  7月14日,志愿者们迅速转换角色,穿上统一的志愿者服装,带上垃圾钳、垃圾袋、手套等工具,奔赴重安镇的母亲河——皎沙河,开展“守护碧水清流,共建美丽家园”河道清理志愿服务活动。

  分类处理,倡导环保理念:在清理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对捡拾的垃圾进行了初步分,并集中运送至镇上的垃圾处理点。同时,志愿者们也向沿岸偶遇的村民宣传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爱护水资源,不乱扔垃圾。

  此次护河行动不仅美化了皎沙河的环境,更是一次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课,增强了志愿者们自身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守护乡村的生态底色贡献了青春力量。

  7月15日,志愿者们在走访交流中,村委会工作人员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的介绍了望坝村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以及望坝村作为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渊源与特色。并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解望坝村的非遗文化的制作。

  在进行非遗文化的讲述后,工作人员决定带领志愿者们前往了解、记录和分析村落的整体布局(如依山就势、聚族而居)、单体建筑结构(如干栏式、木构架、穿斗式特点)、建筑材料运用(木材、石材、青瓦等)以及特色建筑构件(如雕花窗棂、门头装饰、火塘位置等)。在前往村民家中的路上,村委会工作人员表达了致力于将望坝村改造成为以非遗和传统村落为核心的旅游村落的美好向往。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首先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平蜡染技艺的传承人罗文珍家中,在这里见证了纯手工制作的蜡染服饰,并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深刻意识到非遗文化的代表性作用。

  在黄平县望坝村的文化展示空间里,一排排造型独特的手工艺品整齐排列。这些以传统技法打造的物件,色彩斑斓、形态生动,仿佛在诉说着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当地非遗传承的生动体现,承载着村民对文化传承的热忱,也成为吸引游客探寻乡村文化渊源的一抹亮色 。

  在黄平县望坝村的木屋里,泥哨的非遗传承人站在门楼向我们介绍着泥哨的历史,身后红底黑字的对联散发着传统气息。屋内木桌之上,摆满色彩各异的物件,似是承载着侗族文化的手工艺品,木屋的质朴与这些饱含温度的物品相融,展现出乡村文化传承的日常场景,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望坝村独特的文化韵味。

  在黄平县望坝村的一间屋子里,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们围坐在一位老奶奶身旁。老奶奶头戴特色头饰,专注于手中活计,志愿者们或倾听或交流,暖光洒落,把这幅乡村里的交流场景晕染得格外温馨,传递着对传统技艺、乡土文化的探寻与传承温度 。

  重安镇坐落在重安江畔,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名字蕴含“重新安居”的美好寓意。长期以来,赶集活动作为当地重要的民间传统,一直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记忆与文化传承。

  当地的赶集不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合,更是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每逢赶集日,来自附近村寨的苗族、革家人和汉族等各族群众,身着特色服饰,带着自家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汇聚于此。集市上,各类摊位琳琅满目,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志愿者们在调研中发现,这座千年场坝蕴藏着惊人的空间智慧:依山就势的坡地形成天然分流通道,百年风雨桥的廊柱结构至今承载着密集人流通行,可伸缩的竹木棚架系统既满足商户需求又便于场地功能转换。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冲击,重安古集正焕发新的生机:银饰摊旁架起手机直播架,蓝染布匹与网红零食共享摊位,青石板路上穿梭的快递三轮与传统背篓并行不悖。赶集文化周将非遗技艺展演融入市井交易,抖音云端市集让深山特产直抵城市餐桌。

  7月16日,志愿者们进行了关于安全与绿色这两大主题的宣传,身着红色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在街道上为两名小朋友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教育课。志愿者手持卡通版《青少年安全自护手册》,正以图文手册讲解的方式向两名男童说明防溺水的各项措施。首先要从根源上杜绝溺水现象的发生,“水库边莫洗澡,漩涡暗流藏危机;独自下河危险多,家长监护要牢记”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正揭示了危险水域,水库等不正规且没有安全保障的游泳场所,尽管结伴或者家长陪同也一律不可前往,危险就藏匿在掉以轻心之中。

  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溺水事故该怎么样处理?志愿者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讲解。“若遇到同伴落水,绝对不可以盲目施救!”志愿者边说边演示如何利用工具进行科学施救。图文并茂的宣讲册上“六不准”“四知道”“叫、拔、伸、抛、划”五步救援法等防溺水和救援要点以漫画形式呈现,孩子们在互动问答中牢记“见义智为”的安全准则。除此之外,志愿者还特意嘱咐小朋友转告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孩子的责任,时刻掌握孩子的安全情况,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隐患。

  除了防溺水安全教育外,志愿者还进行了防霸凌的安全教育。志愿者通过手册上的“欺凌行为鉴别表”进行科普,从言语侮辱、社交排斥、财物侵占、网络伤害四个维度引导孩子们辨别“软欺凌”与“硬暴力”,教会学生在遭遇不同形式的欺凌时如何冷静应对、及时求助。此次宣讲不仅是教会孩子保护自身,勇于反抗霸凌;更是要告诫小朋友不做欺凌者、不漠视欺凌现象,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我们在此呼吁,在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各方要以爱为盾、以法为剑,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在防霸凌宣讲环节,志愿者着重强调了防性侵这一方面的内容。“坏人的样子不一定凶神恶煞”志愿者指着宣传手册上设计的情景对话强调“身体隐私部位就像小秘密花园,任何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触碰都要勇敢说不!”志愿者们运用情景模拟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小朋友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身体接触,守住身体隐私红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将专业相关知识转化为生活场景的宣讲方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掌握了自我保护技能。

  走进人声鼎沸的农贸市场,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志愿者正在认真向商户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介绍日常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做法。“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社区里的人每次过来都跟我们宣传环境保护,现在的环境肉眼可见的变好了,我们都很高兴!”商户大姐发自内心地向我们志愿者说到。“今后我们肯定会在生活中继续保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志愿者们对于当地政府关于环保方面的宣传,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普及和落实十分感动与敬佩。这次生态保护的宣讲不仅让村民再次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更让志愿者们对“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的深层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5年三下乡“砼心护苗,筑梦启航”社会服务践行团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开启了一场对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探寻之旅。此次行动,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深入基层,旨在通过查阅重安镇志,进一步探索该镇的历史沿革以及独特的亻革家人文化。从古代的建置变迁到近现代的发展历史,从亻革家人的传统建筑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的文化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沿岸偶遇的村民宣传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爱护水资源,不乱扔垃圾。

  7月17日,志愿者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历史的敬畏,早早地集合出发。抵达重安镇人民政府后,受到了当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镇政府的档案室里,一本本厚厚的镇志静静陈列,它们承载着重安镇的过去与现在,是实践团此行的“宝藏”。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成员们迅速投入到查阅工作中。一页页翻阅,一行行细读,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在翻阅镇志后,成员们了解到重安镇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商业重镇。自元、明、清以来,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通往川黔、湘黔的古驿道与军事要塞。重安镇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在此汇聚,又从这里被运往各地,是贵州东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商旅往来不绝,这里不仅是物资集散的中心,更是文化交融的热土。

  在岁月的沉淀中,亻革家人的独特风俗和传统技艺得以在此生根发芽、代代传承。亻革家人以其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无论是精美的刺绣、独特的歌舞,还是古老的建筑技艺,这些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亻革家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智慧。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重安镇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的变成为镇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如今,重安镇的居民们深深地明白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记忆,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将这些珍贵的文化技艺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通过文字、影像、口述等多种方式,系统地整理和保存亻革家人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这一行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馆等方式,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重安镇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他们盼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亻革家人的独特文化,感受这片古老土地的魅力。

  这一天的实践,让“砼心护苗,筑梦起航”社会服务践行团的志愿者们满载而归。他们以“探寻文脉”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作为志愿者,他们始终牢记服务乡村、助力发展的使命,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挖掘与保护的实践中。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保护、宣扬乡村民间传统文化的初心与使命,深入基层,挖掘更多文化瑰宝,助力乡村发展,书写更精彩的实践篇章。

  在7月18日,志愿者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方面的总结与分析。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爱心的播撒与责任的践行。志愿者们以自身行动为表率,将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深植于孩子们心中,为他们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护墙,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年轻的力量。让安全知识与环保理念扎根市井烟火,一同勾勒出社区共治、民生共享温馨图景。展望未来,生命安全是守护每个家庭的“隐形铠甲”,生态保护是滋养万家灯火的“绿色根基”。从今以后,愿每一次安全提醒都有回应,每一次绿色行动都有回报——你我携手同行,让安全扎根人心,让生态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