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可认定为残疾?警犬退役后会被吃掉?人吸入带耐药性基因的雾霾空气会被感染?“求真”栏目联合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对11月谣言进行梳理,推出“盘点11月十大谣言”榜单。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灿发:从11月份的10大谣言看,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领域依然是谣言的高发地。与人们出行相关的交通事故、极寒天气,与人们健康相关的有毒木耳、老人睡眠、剧毒雾霾以及住宿隐私等信息再次牵动不明真相群众的敏感神经,纷纷落入谣言圈套。11月份谣言存在四大特点:一是迷惑性大,非专业人士难以识别;二是健康安全领域依然是谣言的高发区;三是朋友圈是谣言的诞生地和扩散中心;四是专业化辟谣效果显著。
【传闻】近日,微信朋友圈中热传一则“预计23~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的消息。经记者检索发现,该消息较早在浙江传出,随后江西、湖北、河北、陕西等地均出现了类似的传闻。
【线日,浙江气象网发布《省气象台:莫轻信和传播我省近期有极寒天气的不实信息》一文。11月12日中午,“江西气象微博”郑重声明,“个别微信群传播‘预计23~26日江西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是不实信息,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11月15日,湖北省气象局官微“湖北天气”与河北省气象局官微“河北天气”也分别辟谣。[详细]
【传闻】近日,有英国媒体称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酝酿一项新标准,即将“长期没有性生活或找不到,以及没有孩子的人定性为残疾人”。该消息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线日,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在其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号发文辟谣,文章称并未改变对“不育”定义的应用,不会“就提供生育医疗服务提出任何建议”。[详细]
【传闻】11月12日晚,一则称“江苏南京某酒店房间里安装了双面镜”的微博在网络上热传,由于事关个人隐私安全,该消息引发大量关注。
【线日,南京秦淮警方发布通报辟谣。通报称,经过警方实地调查,该网民的说法并不属实,所谓的“镜子”只是床前电视柜抽屉的不锈钢装饰面板。[详细]
【传闻】近日,以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乔奇姆·拉尔森为通讯作者、发表在一份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被国内一些媒体误读误解,引发人们关注。研究中提到,从北京一次雾霾天的14份空气样本中检测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部分媒体以此为题,《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北京雾霾中发现有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北京雾霾中含有耐药菌60余种 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很多读者一看就蒙了:“还敢呼吸吗?空气都变异了?”“这是说生了病就无药可治了吗”……
【真相】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瑞典学者拉尔森和国内耐药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称:耐药性基因,耐药性细菌,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能否影响人体,要看很多条件。在报道这项研究时,一些媒体把耐药性基因等同于耐药菌,从而推论出“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详细]
【传闻】最近,网上传言说超市卖的“新鲜木耳”有毒不能吃。而在近两年,已发生了数起因食用长时间泡发黑木耳导致中毒的事件。
【真相】新鲜的木耳本身并不含毒性。但黑木耳营养丰富,泡在水中会造成细菌繁殖,遇到高适宜的环境,细菌繁殖速度就会变快,导致生物毒素的形成。专家称,未经处理的生鲜黑木耳不能直接食用,但大多超市中所卖的“新鲜木耳”,实为干木耳用水浸泡发制的,并非刚摘下来的生鲜黑木耳,所以你们可以放心食用。
【传闻】11月19日,有志愿者在河北廊坊一高速收费站拦截装的大货车,当警方还在处理案件时,网上竟开始流传“廊坊拦下的大货车上有退役警犬”。随后,微博及微信等平台慢慢的出现流言,称有警犬退役后惨遭贩卖,甚至被人宰杀红烧食用,引发众多爱狗人士的强烈不满。
【真相】对此,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警犬队官方微博就退役警犬的情况特意澄清:警犬退役后会在原基地养老或由训导员领养。北京特警支队警犬队官方微博也上传了多张退役犬的生活照,称“警犬很忙,要训练、要工作,退役后还要抓紧享受生活。”
【传闻】10月底,一张正文标题为《东南大学关于双十一表白的处分规定》的网页截图在网络流传。截图中,这份“规定”罗列了多条诸如表白时严禁使用烟花爆竹、表白维持的时间不宜过长、鼓励形式创新以及进行大型活动需上交策划书等内容。
【线日,东南大学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校方并未发布该份处分规定,网上流传的截图系恶搞。记者检索发现,除了东南大学外,所谓的“双十一表白要求及处分规定”去年即有传出,有北京、西安、重庆等多所高校的多个版本,均被证实为虚假恶搞信息。此外,这些网传消息的文字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改换了名称,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各大高校教务处的出台“规定”。[详细]
【传闻】近日,一段拍摄于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视频在朋友圈中热传,视频中称雨雪天气导致长吉高速交通事故频发,已有十几人死亡。
【线日,吉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支队宣传处王处长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视频内容并不属实。18号当天吉林交警高速公路支队共接警34起,并没有人死亡。经有关部门辨认,该视频系拼凑而成,视频中只有一小段路是位于长吉高速。[详细]
【传闻】央视财经记者做了一次街头调查,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的睡眠有两个特点:一是晚上睡眠时间短;二是睡眠质量不高。难道老年人真的就不需要那么多睡眠了吗?
【真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其实老年人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和年轻人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差不多,都是七到八个小时。” 郭兮恒进一步指出:“人们容易忽略的是,老年人往往在白天午睡或是下午小睡,和晚间的睡眠时间累计在一起,其实总睡眠时间并不短。”所以,以全天的睡眠总量来计算,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并不少,“年龄越大需要的睡眠越少”这一说法站不住脚跟。[详细]
【传闻】11月中旬,“高速违法不用怕,网上答题就可免费销掉”的消息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该消息称,若在高速上违反交通规则被扣分,可以去交管局相应网站做测试题,通过后即可免去此次处罚。
【真相】重庆网警提示警醒我们:“所谓‘高速违法可上网答题销掉’是无节操的谣言!现阶段,全国只有浙江省等少数地区针对情节轻微的交通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推出了一些‘减免扣分’的政策。大部分地区所有违法车主仍需依规定处理。”
进入11月份,天气转冷、供暖开始,雾霾加剧,各类谣言是层出不穷。从11月份的10大谣言看,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领域依然是谣言的高发地。与人们出行相关的交通事故、极寒天气,与人们健康相关的有毒木耳、老人睡眠、剧毒雾霾以及住宿隐私等信息再次牵动不明真相群众的敏感神经,纷纷落入谣言圈套。
11月份10大谣言的迷惑性增大,一般公众依靠自有知识没办法识别。“人吸入带耐药性基因的雾霾空气会被感染”、“年龄越大需要的睡眠越少”这两条谣言含有医学信息,仅从标题或内容看,根本没办法识别信息真假。且从普通公民的生活常识看,似乎是正确的。“11月23至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世卫组织:“不育”可认定为残疾”这两条谣言注明高可信度的信息源自:气象台和世卫组织,增大了谣言的迷惑性。从11月份谣言的迷惑性看,辟谣务必走向专业化,由业内专业技术人员从内部出发击破谣言。
11月份10大谣言有六条出自健康安全领域。“11月23至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世卫组织:‘不育’可认定为残疾”、“人吸入带耐药性基因的雾霾空气会被感染”、“年龄越大需要的睡眠越少”、“新鲜木耳有毒不能吃”五条谣言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网传视频称长吉高速车祸死亡十几人”则是直接夺去生命的安全事故。谣言是公民心态的指南针,健康安全类谣言的盛行折射的是广大民众对自身健康安全关注、担忧与焦虑。其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是此类问题频发给公民留下大面积的心理阴影,导致对健康安全问题的过度敏感。
微信的强关系朋友圈与微博的弱关系朋友圈是当代人际交流的两大主要网络阵地,朋友圈易被谣言利用,成为虚假信息的诞生地与扩散中心。“11月23至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网传视频称长吉高速车祸死亡十几人”、“高速违法可上网答题销掉”、“江苏南京某酒店房间里安装了双面镜”四条谣言最早的发源地均指向朋友圈。在其他谣言的传播中,朋友圈的信任关系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器,大大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谣言的这一特点暗示了监测朋友圈的必要性。
在11月份的辟谣主力中,专业领域的各类专家出面辟谣效果非常明显。“11月23至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的谣言出现后,当地气象台气象专业快速回应予以辟谣;国内外医学专家则从专业角度指出“人吸入带耐药性基因的雾霾空气会被感染”、“年龄越大需要的睡眠越少”和“新鲜木耳有毒不能吃”虚假信息的伪科学性。在特殊领域业内专家站出来辟谣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除常规的谣言应对机制外,更应该注重健康舆论生态的长期建设,逐步加强谣言熔断机制与谣言关键特征数据库建设,从技术上遏制谣言的传播与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