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福生, 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4~1992年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调入中国财经报社工作至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尝试电视剧、文学评论、小说、随笔、新闻等多种文体写作,与人合著 、诗歌、公文写作鉴赏辞典、写作教材若干。任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副会长、首都青年记者编辑协会理事。
在我读过的书中,有的很快忘记了,有的却久久难以释怀。《追逐日光》就属于后者。
这本书是全球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首席执行官尤金·奥凯利在人生事业的鼎盛时期突遭不测——在53岁这一年,他被诊断患上脑癌,他的生命只剩最后3个月——的时候写下的。全书8万字,但这几乎能看作是作者用生命换来的对人生的体验与重新理解。正如只有生病才能体会健康的重要,也只有面临死亡的人,才能读懂生命的珍贵吧?作为会计专业圈子外的人,我不好评价尤金·奥凯利在这样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然而,无论他生前在专业领域多么辉煌、有咋样的影响,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看,他的这本8万字小册子所释放开来的思想的能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他在专业领域的影响,而成为更有普遍意义、更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人生读物。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本书最感动我们的是作者在确认生命只有最后3个月之后的那份从容、坦荡,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本书对我们最有启迪意义的是,作者对生活、工作、健康、家庭、成功、生命等意义的重新思考,从而让一些生活中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变为弥足珍贵的人生忠告。
死亡总是让人伤心的,何况这是作者在自己人生的最后3个月,在记录、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在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丝毫感受不到作者面对命运不公的抱怨以及讲述死亡本身所常有的那种沉闷与压抑感,文章通篇萦绕着一种通达、理性、轻松、幽默、从容乃至感动、温暖的文字氛围。
面对如此沉重的话题,却能如此举重若轻地叙述,读完全书,我们才会明白,这不仅是作者对生命规律的深刻领悟以至达到了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即便自己面临大的不幸仍然承担了对家人对社会深深的责任与爱。他要告诉活着的人,活着要珍惜生命,而一旦面临苦难乃至死亡这样的人生灾难,也别害怕,人生不管遇到什么,这都不过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一部分,不过是生活瞬息万变的一部分,因此生活中不管发生啥,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一切都是正常,一切无常也都是正常,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坦然面对。必须补充一点,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我想作者在文章的写作中似乎一直在关照一位特殊的读者——他深深爱着的尚未成年的女儿。他在考虑以什么方式让女儿弱小的心灵来承受失去父亲的沉重现实,所以他对死亡的轻松叙述,对来世天堂的诗意憧憬,都是在以一位父亲的大爱来安慰女儿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女儿点拨未来。
我们读过许多讲述与病魔斗争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感动过无数人,我们称这样的书为正能量。这本书也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这本书里也充满了一种力量感,但这既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豪言壮语式的激情表白,也不是那种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以此展示人类精神的顽强与不屈。这本书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妥协、一种听天由命、一种甘拜下风、一种与生活讲和的柔顺,而正是这种看上去的软弱,却展示了另一种力量,一种像水像风像雨像空气一样,柔软却异常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背后是智慧。我们一定要承认,尽管当今科学技术发达,医学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但是,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与永恒的时空,人类显得实在太渺小,有时候也很无奈,比如脑癌,至今医学尚未攻克。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个体生命,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可以做到的,无非是对自然规律抱有虔诚与敬畏,对命运多舛抱一份淡定与从容。
渴望生命是人的本能,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我们谁也不必假装勇敢并且嘲笑生活中那些更多恐惧死亡的人。但我们应当相信科学并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给人智慧,智慧让人理性,理性令人淡定。淡定了,从而让即便是面对死亡的写作也像是走往天堂的旅途,温暖而感动。
老詹不仅说有,而且还拉开架势,洋洋洒洒、认认线多万言,从方方面面,不同角度谈了他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先是在报纸开专栏,然后应粉丝要求,结集成书,丝毫没有保留地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幸福秘诀。
在新闻界,老詹大名鼎鼎,是原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论级别算副部了——好在,新闻界的传统是认水平、认文章不太看重官位的,好在,詹老师也不太看重这些身外之物。我之所以这样说,我以为老詹身上有很强的平民情节。事实上,假如没有这样的平民情节,他大概也很难发现这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幸福。说到底,这种幸福是老百姓的幸福,是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的幸福。假如老詹老想着自己是什么级别、什么职务、什么身份,他恐怕就没什么幸福秘诀可言了,至少要失去很多很多普通人的幸福了。
我和詹国枢老师不熟,只见过两次面,但印象极深,一是他为人随和,二是他的文章直白,直白到了过目难忘的程度。我在20世纪90年代就读过他写的文章,如今直白的文字风格更炉火纯青。我是偶然地、也是十分有缘地得到了詹老师的赠书《老詹的幸福秘诀》,我一口气快乐地、轻松地把全书读完了,有时是偷着乐,有时是哈哈大笑,读得很过瘾。
什么是好书?我觉得旅途、睡前、如厕等能拿起来就想看的书,就是好书。至少是好书中比较轻松好玩的书。好书当然也可以分很多种。能够把书写得轻松好玩是很需要一定功力的。
读完老詹的书,我在想,多亏詹老师写了这本书,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新闻人老詹之外一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让我感到庆幸的是,詹老师没有把幸福的秘诀在家独享,他让更多人分享了这份幸福,而且,套用现在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我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好书。他让我们时不常从喧嚣的世界平静下来,重新体会、体验、理解平常日子中俯拾即是的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需要发现。
忽然想起,央视新闻联播中那个“你幸福吗”的著名提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最应该问问詹老师。不过,也多亏没有采访詹老师,我认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三言两语很难回答的。也许,以詹老师的机智幽默,能够举重若轻,给出漂亮答案。
我觉得老詹是很有资格谈幸福的人。这不仅在于他的阅历、经历、能力,更在于他的一种心态。什么心态呢?是平民心态。
当下中国,这种心态十分难得。我们不得已承认,在“官本位”思想很浓重的中国社会,人一旦有了一定的官位、地位,许多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端起来,有时候,你不想端,周围环境都会把你端起来。久而久之,一些所谓的官员,连杯子也不会拿了,提包也不会拎了,言行举止也都官气十足了,总之,往往就变得不太像“人”了,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了,自然离老百姓的幸福也就越来越远。
我始终相信,好日子在民间,幸福就在老百姓的日常柴米油盐当中。所以,人无论处什么位置,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只有拥有一颗普通人的心态,才能更多体会人世间的幸福。我之所以说老詹拥有一颗平民心态,不仅在于他的接人待物的随和,也不仅在于他文章里讲述的来自平民生活的趣事,更在于他看人看事的一颗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也内在地决定了他文章的直白、通俗、诙谐的写作风格。
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格,这是一点儿也没有错的。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装,但在文章里是装不了的,直白通俗看上去都是大白话,但能够用这种语言写文章还真不容易,能用大白话把文章写好、写漂亮更难乎其难。
老詹写作风格的形成可能与他从事的新闻职业以及对语言风格的特意追求有关,但我以为更多可能来自他骨子里的平民意识。他在文章中曾写到,他不过是来自川中一介布衣。布衣者,老百姓也。所以他的文章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老百姓的思维,写老百姓的生活,说老百姓的感情,谈老百姓的幸福。一言以蔽之曰:老詹,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发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幸福秘诀。
这个秘诀,说开了,其实也不是秘诀,就在我们生活点滴中,就在我们与外面世界相处的内心感受中。这些故事、道理听起来似乎也平平常常,没什么惊人之语,但仔细琢磨,还挺有道理,而且越琢磨越有道理。《红楼梦》里有一句咏梨花的诗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老詹的直白文风,常常让我想起春天里,盛开在北方田间地头那朴素而又令人惊艳的梨花。
听一个朋友说,他所在单位的顶头上司,脾气暴躁,动辄骂人,令他十分气恼。听他的意思,大概是没有少受这位领导的气。同座的他的另一位同事在一旁解释道,其实这位领导也是不难相处的,只要给足面子就行了。也就是说,这位领导的骂人常常是因为下级没有给足面子。我笑说,这样的领导当起来真够舒服的,只管自己要面子,却不管别人的面子。面子是彼此给的,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给你面子,别人是下级,就不给面子了。
我觉得一个生活中特别有面子的人,往往也是知道给别人面子的人。面子是自己挣来的。只顾自己的面子,不管别人的面子,最终自己一定没有面子。我相信,朋友单位的这位要面子的领导,面子终究保不住。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凭什么给你面子。生活中,谁不要面子呢?
面子就是尊重的问题。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有点极端,但是从某一些程度上,也说出了人们之所以为人,尊严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为了活着的尊严,硬撑着,也是让人敬佩的。老舍先生的茶馆里有一段著名的台词,那一直被解读为是在嘲笑八旗子弟的:“我脱不下这身马褂啊!”。我同情这位四爷。为了做人的尊严,一个人穷到了极点,仍然不肯脱下这身标志着身份的大褂,总比那些为了一口饭,像哈巴狗一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令人尊敬一万倍吧!我从来不同情那些所谓的将自己的下作行为和干了违背良心的事,说成是为了糊口等说辞。我更憎恶没有尊严地活着的人。我经过城市的地铁和天桥上,我绝不会把钱投给趴在地上做磕头状的或者编造出一大堆自己如何不幸的理由的脏兮兮的人。即便穷到必须要饭,我也想让他们能够保持人的尊严。
莫泊桑在小说《项链》里描写一位女人去参加舞会,因丢失了从邻居家借来的项链,用几乎一生的辛勤劳作去偿还别人的项链的故事。长期以来,我们也是一直把它当作批评女人爱慕虚荣来解读的。我觉得,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穿得体面一点,获得别人的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让人同情,而她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来偿还丢失的项链,这也说明她是多么地诚实。我想,人们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站立着,就是因为人有尊严。这也能够理解,人为什么有时候为了荣誉、为了面子、为了尊严,宁可选择死亡。士可杀不可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为了尊严。至于某些地方笑贫不笑娼,我只能说,那是人的堕落。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人就需要这样一种尊严。当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即便贫困也不愿放下人的尊严时,我愿意尊重他。
都说中国人要面子,我不否认这里面有虚伪的东西。过于要面子,以至于到了虚伪的程度,这确实没有必要。但是,即便贫困却仍然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我看,这样的人令人尊敬。从这一点上看,不是中国人要面子,活得自尊一点的民族与个人都十分要面子。
人与人相处,许多矛盾,就是因为缺乏尊重和对个人的自尊过于敏感而引起的。我觉得,人与人相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学会尊重和善意地理解别人的不够尊重均十分重要。这一点,应当看作是现代人与人交往过程的一种教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开口闭口都不懂得尊重别人。特别是有些领导,把自己动辄将别人骂一顿解释为脾气直率,有人也将领导能骂人当作有魄力和能力来看待。我认为,尊重别人的前提是,应当先学会赞美别人。这样听起来有点虚伪,也许有一点吧?但是,只要我们留意,我们都会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长处。我的一位亲人,回忆她小的时候,她曾经和妈妈谈起班上同学的缺点,妈妈很平静地告诉她,每个同学身上都有优点,只要她能够从每个同学身上找到一个优点,并且注意学习,自己就能够变成一个很优秀的人。她回忆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深。尊重别人,尤其是你的下属,就从肯定他们的优点入手。在西方的公司里,很少听到上司对下属的批评,更少呵斥。即便上司不同意下属的某一项工作,也会说,你的想法很好,不过如果我是你,我会怎样做。同样是工作,什么样的谈话效果更好呢?这就是给足下属的面子。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当中,我相信,上司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甚至是公共场所中的陌生人之间,只要懂得率先尊重别人,这样的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