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柏坡支教:让红色土地遍撒爱心火种
发布时间:2024-07-20 20:11:20 作者: 乐鱼平台登录入口官网

  (记者 刘利影 孙钊)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是我国红色革命圣地之一。三大战役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都与这片土地有着直接联系,著名的西柏坡精神也诞生于此。所以,三面环山一面邻水的西柏坡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这里也是中直机关青年第20批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的地方,队伍中的7名队员在一年的时间里在此任教调研。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来自山外的青年教师们播撒着希望的种子,教授课程开阔学生眼界、谈心鼓励打开学生心扉、走访调研助力地方脱贫,在点滴的积累中,收获了内心的满足感和来自山里学生最真挚的情谊。

  学生们写给王艳老师的自我介绍,她整理成3本册子全部保存了下来。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利影 摄

  自西柏坡镇外走进镇内,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伸向远方,极目望去远方高山一片翠色,西柏坡中学坐落在马路的左手边,中学斜对面是西柏坡希望小学。

  2017年8月31日,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的10名队员来到了平山县,其中7名被分在了西柏坡镇。

  西柏坡中学是7名支教老师的“驻地”,大家在这上课吃饭,踏出宿舍门口右转是上课的教学楼。走出校门穿过马路右转再走几十米就来到了西柏坡希望小学,有4名支教老师在这里任教。

  对于为什么选择来支教,7名老师们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点:埋藏在心底的教师情怀、对三尺讲台的渴望。队员之一的王艳老师十年前在大学时就曾计划参加学校的西部支教,后来因学校计划取消而未能成行,“当工作十年后再次有机会我毫不犹豫地来了”;队员刘中文在大学毕业时曾在贵州山区支教,再次回到教师的岗位上对他而言是回归,重点在智力扶贫;对于队伍里唯一的90后刘騊来说,选择支教是想趁自己年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收获难忘的经历和体验。

  西柏坡学区现有中小学8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4所、教学点3个、幼儿园9所,共有学生1212人。山区教育的困难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动性大,因待遇发展前途等种种原因,老师们不断地离开乡村学校去需求更好的发展。据西柏坡学区中心校校长常俊光介绍,有的学校一共有20余名教师,但流失率达三分之一,这对于乡村学校的教学来说是很大的压力。

  支教老师们的到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的短缺,来自大城市的老师们有着更丰富的阅历,能够以自身经历对课本内容做补充说明,另一方面支教队员对学生们来说就像一道光,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方式启迪学生思想。

  支教队里的老师们现在都是一专多能,教授课程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拓展课外活动。但开始接触教学的时候,各位新手老师们的经历并不轻松。

  钟梦囡老师负责西柏坡希望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美术课程,虽说美术在家长和学生眼里是“副科”,但一个人要承担六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钟老师本专业和美术并不挂钩,为了教好课程不断自学充电的她,现在能轻松驾驭各种风格画作的教学。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据其他老师介绍,钟老师每次都会分别备课,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将画纸裁成各种形状,提前试做手工教学。采访当天,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教师宿舍桌子上看到了钟老师编到一半的手提袋,薄荷蓝色的袋子纹路细密,未完工的部分四散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带子。

  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支教生活并不十分轻松,生活上的困难倒在其次,与学生畅快地沟通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刘騊老师就曾因听不懂方言引起学生们善意的哄堂大笑。

  希望通过个人的力量帮助同学们看向山外更加广阔的世界,抓住每一次机会为学生讲授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付出之后学生们给出的热情反馈,在每一次教学和相处中汲取获得感和被需要感,这些才是支教扶贫队员们最注重的事情。

  支教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双向的,山里孩子们性格大多内敛行胜于说,他们表达喜爱与尊重的方式是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送给老师。几位支教老师在采访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热情。

  高雅蕾老师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学生们看见老师进校园就会远远地飞奔过去,一群孩子簇拥着老师进教室,有的帮忙提包有的帮着拿水杯。

  在西柏坡希望小学下午的活动时间里,几位支教老师散落在操场各处,每个人身边都围着一群学生,打篮球的男孩子们和老师刘騊打成一片,在刘騊准备投篮的瞬间一位男同学从身后拦腰搂住了他,动作丝毫没有胆怯和顾忌,大家玩成一团。

  学生们许多不经意的话语和行为都在感动着支教老师,老师一方的教学和情感输出得到了来自学生们最真情流露的反馈。

  高雅蕾老师负责小学六年级的品德课,在第一堂课上她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理想,通过一张张小小的纸条学生们向她敞开了心扉,有的学生想当运动员,有的想当“学神”,也有学生的愿望特别简单真实,希望上班工作。高雅蕾老师自己写道:“孩子们的理想有的高远宏大,有的简单质朴甚至在旁人看来也许都不能称之为理想。然而对这些大山深处的老区的孩子们来说,这纸上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神圣而崇高的,这是他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高老师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孩子们的一句老师好就是最大的鼓励。

  教八年级物理的刘中文老师也多次被学生们感动,去年圣诞节有学生悄悄在他办公桌上放了一份平安果,纸上写着希望老师平平安安,未留名字只写着“永远爱您的学生”,不在意节日的他被学生的举动暖到了,当天发了朋友圈留念,苹果吃掉后包装盒子一直保存在宿舍。前几天又有学生跑到宿舍想要把自己省下来的营养午餐送给刘中文老师,令他感动不已。

  王艳老师曾收到一串一年级学生自己做的项链,形状不一的珠子、拉链、哨子组成了勉强称为项链的东西,“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么多东西他们可能攒了很久,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她在朋友圈写道:“感谢你把童年串成项链送给我。”

  这些小举动时刻都在感染着支教老师们,他们感受到了肯定认可以及被人需要的满足感,每一位老师的朋友圈里都记录着支教过程中遇到的件件暖心小事,配着细腻的文字和图片,用杨大林老师的话说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育人也是育自己,育人也能遇自己。”

  对于到西柏坡支教的各位老师来说,他们更关心如何打通各方资源形成良性机制帮助西柏坡提高教育水平,支教老师们希望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使得即使自己离开这里西柏坡的教育仍然能不断的提高水平。

  学区中心校常俊光校长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支教老师教书之外一直在帮学校引资引物,同时他们也是西柏坡教育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但他们仍全心在做,他们是西柏坡的爱心搬运工。”

  各位老师自去年8月份踏进西柏坡的土地后就不断通过自身力量为各所学校争取教学资源,发社交平台动员朋友们捐资捐物献爱心是最常用的方法,一条朋友圈的影响会持续很久且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献爱心的行列。

  老师们帮学生筹集到了新式的教学画材和辅导资料,各地爱心人士寄来的图书、桌椅和台灯为西柏坡希望小学成功建起了一间小书屋;杨大林老师寻找到了来自慈善基金会的资金,学生们即将拥有一间价值十万元左右的现代化书屋;刘中文老师筹集到20余万元资金用于教学楼改造,在去年冬季来临之前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温暖的教室,剩余资金辐射到了西柏坡其他学校。

  对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学校来说,每一位支教老师都是一个发光点,以自身为圆心辐射到周围更多的人,发动身边的社会资源向山区学校输送爱心和关注。

  各位老师早就意识到对教育短期输血的缺陷,个人具有偶然和随机性质的爱心筹集治标不治本。他们在有意识地去探索教育水平持续提高的方法。

  本批支教扶贫队队长范龙山在8个月的时间里,骑着自行车走访了平山县5个乡镇,去了20余个村子,家访了38名学生。每天六七点钟从学校出发天黑归来,他希望能在支教结束前把自己了解的70多个学生走访完。

  走访过程中,他在询问学生在家状态的同时也关注家庭经济情况,试图找出容易被忽略的致贫原因。

  他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他走访过的38个学生中,近一半原生家庭不完整,家长重病、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亲人意外离世、家长外出务工,这一些状况导致学生在家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他说,教育水平提不上去最终的原因是经济发展跟不上,而经济进步需要教育这个强劲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保证教育的重要方法,支教老师们主动联系外界资源,逐渐完备学校硬件设施,重点提升教育资源等软件,就是要学生成材后反哺家乡。

  中直机关青年第20批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全部10名队员到中国戏曲学院宣讲。受访者供图

  在将教育资源引进来的过程中,老师们做了一件标志性事件,动员中国戏曲学院的优秀学生加入到西柏坡和北冶乡的支教队伍中,使西柏坡和北冶乡成为学生们的艺术实践基地。王艳老师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毕业生,“孩子纯洁的内心和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正确引导,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就像开花一样怒放,我想把在北京的资源带过来。”

  一番联络沟通后,4月2日,在毕业即将十周年之际,她与支教队的其他9名队员去母校开了一场动员会,当天学生们反应非常热烈,很多学生现场表示愿意来支教。

  经过筛选最终有七名学生来到了西柏坡,开始了十天的支教生活。戏曲学院的学生们教孩子们唱歌,练习评剧身姿,孩子们一板一眼地跟着模仿。练习空档,孩子们围着支教的小老师们亲切地叫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在操场上做游戏聊天。

  据王艳老师介绍,此次实践是一次试水,接下来将会向常态化发展,10天的支教结束后中国戏曲学院将会给西柏坡带来一场送戏下乡演出,“六一儿童节还会再有一场演出,这次西柏坡的学生们也要参与进来,我们把这个活动当作礼物送给学生们。”

  杨凯月是这次支教实验活动的学生负责人,在中国戏曲学院读大二,“来之前我们担心不能快速融入到学生之中,实际学生们都特别热情地接触我们,感动点非常多。”

  由朴素的个人情怀出发,不断调研思考乡村教育和山区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去寻找兼顾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方法,寻找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支教老师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微薄的力量给山区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使他们可以甩下身上的负担快速奔跑,带着家乡奔向更灿烂的明天。

  队长范龙山和刘中文老师一起为西柏坡的孩子们创作了一首歌,歌名叫《快乐学习郎》。当刘中文老师弹起这首歌的时候,清新灵动的吉他弦乐自宿舍中飘出来,好似西柏坡孩子们的笑脸一样让人心里荡起圈圈感动的涟漪,“快乐学习郎,我爱我家乡,成长每一天,早日成栋梁。”

  4月下旬的西柏坡中学校园内,紫藤萝花一簇簇拥挤着盛开在翠绿茂盛的叶子间,与校园内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学生们交相辉映,有老师在放学后和孩子们一起在室外水池洗衣服,洗净的衣服在操场旁边的树木间晾成一排,学校就像家一般的存在。晚自习教室的灯光掩映着教学楼上的励志标语:扎根红色土地,点亮梦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