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不堪明月照今影——序刘德进首部长篇小说《古莲项链
发布时间:2024-06-05 23:32:21 作者: 乐鱼平台登录入口官网

  收到这部书的电子稿,我随即开读。随着作者编的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很快断定: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小说。而且体裁很别致,跨度大,适合的读者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未必能一览而尽兴;七老八十的长者,那年代过来的人,倒是容易入戏。因为生活的经历使这群人又有几个不在曾经当事中?自然会引发共鸣“回首不堪明月照今影”!我问起作者的创作动机。回答竟是想了却年少时的文学梦想。有这样的想法者,在我身边不乏其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深有感触。虽然我借改革春风开始发表一些作品,但对于还在文学“崎岖山路”上攀登的后进者,我俨然成了“老师”。围在我周围的业余作者像刘德进这样的不算少,但随文学这门学问越来越“精”“刻”“尖”的要求,同时社会各门类大门敞开,文学之途上的攀登者才渐渐稀少。但是,转一圈几十年后,回过来还这么执著地追求圆却当年的文学梦者,甚少也!年少的一个梦,到了花甲之年还没放弃。可见刘德进的纯真折射出的是他的人品。这样的人,当今少之又少矣!

  随后,他发了一些作品给我看看,有散文、随笔、诗歌,以短篇小说为多,产量还挺多,可见此君才艺多多。这使我想起了他是怎么支配时间的。他告诉我,部队转业后在体制内工作,不能马虎。但心里总是痒痒地像丢了件啥东西,他知道,是写作。到了退休,轻松了,拿起笔(应该是电脑),创作的闸门打开,往日构思的作品如瀑布喷泻而出,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作品……

  他说得很对,从他的这些作品都能够准确的看出,大量的生活素材积累,丰富得不得了。如果搁在契诃夫、海明威、马克·吐温、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这些名家手里一定会成就不朽名著。但出之今天的刘德进手里,就存在着问题。其实这也不是问题,大堆做佳肴的原料,看在谁的手里处理。刚才说了那些名家,那就轻松多了。在刘德进手里,因为内功不足,一时很难整理出高档“成品”!好在他不气馁,而且很谦虚,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反复修改。他还说了一句话:我把别人打牌、钓鱼的时间用来写作,作为业余爱好,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打发生命中最后宝贵的时光,不也乐乎!

  一般来说,第一部长篇小说总是积累作者多年的心血,是最好的小说。这是古今中外历史所证实的,然而在今天的社会潮流涌动中,这一老经验过时了。当今的网络写手,是从量上求“精”的。如果按网络写家的质量来与德进这部处女长篇相比较的话,德进则是精品了。

  他展示出来的布局与起点,都比当今的网络小说高上千百倍,我相信下一部出之刘德进的长篇小说一定是在精品门槛里面,或者起码也是骑到了“门槛”上。

  《百花洲》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当年的声誉极高,要不然,怎么会由一个杂志的名称改成今天的出版社?

  百花洲出版社是我敬仰的出版社,在80年文学大潮中,这位佼佼者与国内几个名刊一起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潮,无数的文学弄潮儿都在这个社里得到了“牛奶与面包”。在这里,我说说自己与“她”的交往吧。当年我在一家地方报社任职,接到家乡浙江杭州“初阳台文学笔会”邀请书,这在当时的1985年,可是全国首个私人创办的有特色的笔会。通过电话,主办方坚持要我去几天,参加开幕式,我只好将手里的工作简单交接几天,赶到杭州。这个笔会有许多来头大的人物,包括毕朔望在内,计划是一个月。但我因为工作关系,只能待三天。事后,我接到了百花洲杂志社邹镇的来信,这位年轻人热情洋溢的约稿信我并没当回事,搁一边就忙自己的工作了。不到几天,连续接到三封来信,我不得不认认真真地对待。将我创作的《吴越后裔》系列小说,前三篇《二先生》《原配》《葱花》寄给了他。没几天,大概就是邮路的时间,我收到了邹镇的来信,表示《百花洲》大型刊物会挤出版面全部刊用,请勿再投他刊(当年抢稿之风甚烈)。接着没多久,邹镇来信说他离开南昌到广州,这部小说已交给社长蓝力生。大约是1987年下半年,我收到蓝力生的来信与电话,很谦虚地向我道歉,一直想全部一起发表,但怎么排都挤不出那么大的整本或者大部分版面,经编辑部商量后,先发表《二先生》。于是,《百花洲》1988年2期发表了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二先生》。蓝力生退休后,朱焕添任社长后,我们关系渐渐更紧密了。

  这里要提到我曾经奉有关部门指示,于1992年夏去深圳采访南方谈话后的深圳变化,数月采访过程中,碰到深圳发行股票认购券。一件在今天看来是很正常的事件,在当时的深圳恰恰形成了风潮,我介入采访,完成了18万言的内参稿。经有关部门审查后,同意公开刊登一次,我选择了《百花洲》,并向洪亮同志作了介绍。有一天,朱焕添给我电话,说到一个情况:深圳股票事件中,市长被平调江西省任分管农业副省长,得知这部“内参”被准允公开在他任职的江西发表,赶紧调去看看。结果,这位副省长也不得不承认稿子反映的情况都属实。1993年1期《百花洲》发表了18万言的《最后的晚宴》(几乎整本占用一期篇幅)。

  朱焕添经常打电话与我谈稿源情况,有一次,他在电话里说到有部《吕凤子传》,编辑部审稿通过了,等了几年,都没有版面安排。我听了记在心里,特别想到自己从文学少年,经过20年的勤奋创作,人到中年才由《百花洲》发表《二先生》而一举成名,深感一般作者,特别是名不经传初入文坛的作者之苦恼。当朱焕添又一次电话里告诉我将发表我的小长篇《煮火》,我想起了《吕凤子传》,便问此稿如何了?他说还没有排上,我立刻告诉他,请将我的《煮火》暂时拿下,上《吕凤子传》。为了守信,我写了信,以文字为据。我此举一时在百花洲成为美谈。一年后的1994年5期《百花洲》还是发表了《煮火》(后来在远流出版社出单行本)。那篇《葱花》没有能在国内发表,却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993年12月23日至30日连载,获当年马来西亚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后来国内众多刊物纷纷发表《葱花》全本、短篇本、中篇本等等。

  这样一个出版社,我在他们这里经历的还真不算得上什么?但能让人惦记着曾经有过这样的好出版社,是中国文坛的美事,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漏掉的一个细节,正是这些无数的细节,才使中华民族的文学史变得丰满妖娆,有勇气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前列!

  借刘德进的“地盘”,一吐几十年没机会的线日于南京市卫岗五十五号前线大院

  收到这部书的电子稿,我随即开读。随着作者编的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很快断定: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小说。而且体裁很别致,跨度大,适合的读者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未必能一览而尽兴。虽然我借改革春风开始发表一些作品,但对于还在文学“崎岖山路”上攀登的后进者,我俨然成了“老师” 。围在我周围的业余作者像刘德进这样的不算少,但随文学这门学问越来越“精” “刻” “尖”的要求,同时社会各门类大门敞开,文学之途上的攀登者才渐渐稀少。2022年12月28日于南京市卫岗五十五号前线大院(作者为国家一级作家、书法家、教授).

  more

  邮储银行乌鲁木齐市新疆分行直属支行因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被银保监会新疆监管局行政处罚

  more

  more

  more

  苏宁易购旗下多只债券大跌凸显债务困境 公司拟大手笔回购维护债券价格稳定

  华恒生物实控人股权再遭司法冻结申请 司法部门以恐影响企业IPO进程为由被暂缓执行

  more

  more

  more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社主办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